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红色摇篮 > 井冈山故事>>正文

井冈山上双雄相会
发布日期:2010-04-06 00:00:00   字体:[大]  [中]  [小]

  井冈山上双雄相会

  井冈山双雄助力毛泽东

  双雄相会 井冈山结义

  袁文才和王佐,均出生于1898年井冈山下的贫苦农民家庭中。两人都有相似的经历,袁文才深受土籍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,在青年时代毅然参加了“马刀队”。童年时的王佐靠给地主放牛和伐木烧炭维持生计。15岁时改学裁缝,学艺过程中,又投靠了当地有名的拳师王冬文,练就一身武艺。自1922年夏就自立门户,劫富济贫。1925年,王佐受人陷害,遂投奔袁文才,两人慕名已久,志同道合,又都是客籍人,遂结拜为“老庚”。

  从此,袁文才雄踞山下,王佐虎盘山上,两人成了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。

  毛泽东徒手进山会见袁文才

  1927年9月,秋收起义部队遭重挫后,毛泽东决定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。毛泽东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后,给袁文才送去一信,袁文才接到信后,即派在他身边工作的陈慕平,随同中共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去三湾见毛泽东。经龙超清介绍,毛泽东于10月3日率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,主持召开了扩大会议,确定了在井冈山立足和对袁文才、王佐这两支农民自卫军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,排除了某些人想把袁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。

  会后,毛泽东只带几名随从人员,徒手进山,在东源的大仓村会见了袁文才,向袁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和工农革命军的宗旨和任务,袁文才听后深受教育和感动,消除了原来对工农革命军的疑虑。此后不久,毛泽东率部队到达宁冈茅坪时,龙超清、袁文才召集群众大会,热情欢迎毛泽东。同时动员在井冈山上的王佐与工农革命军合作。10月24日,工农革命军到达大井村,王佐盛情款待。从此,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顺利地进驻了井冈山。同时,袁文才大义灭亲,清除了个别恶习不改甚至企图刺杀毛泽东的人。

 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慰问“袁王”遗孀

  “左”倾错误政策、土客两家之争,袁文才和王佐因此被害,是红军历史上一幕令人沉痛的悲剧。直至全国解放后,中共江西省委才作出平反决定,追认袁文才、王佐为烈士。1965年,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,曾接见了袁文才、王佐的妻子,表达了对袁文才、王佐的怀念之情。

  但此事长期鲜为人知。

  “三项纪律、六项注意”的由来

  “雷打石”上宣布“三项纪律”

  初上井冈山,毛泽东便向部队提出了“三项纪律、六项注意”。在上井冈山途中,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无纪律的情形。秋天,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,行军路上,战士们又饥又渴,看见路边诱人的红薯,毫不犹豫地连苗拔出,用袖子胡乱揩去泥巴,便塞到了嘴里。

  毛泽东当时并未说什么,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,同时,一路上苦思冥想。一直到要和王佐会面的1927年10月24日早晨,也就是上井冈山的前三天,毛泽东站在井冈山的荆竹山雷打石上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。

  当时,工农革命军可算是一支疲惫之师了。自从秋收起义失利以来,整整两个月了,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,没睡过一个好觉。如今听说到井冈山能歇歇脚,大家都很高兴。毛泽东抓住大家的这个心理,说:“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,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,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,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,做好群众工作,没有群众的支持,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。”

  在这块被写进了军史的普通石头上,毛泽东扳着手指,讲了最早的三条:“第一,行动听指挥;第二,打土豪筹款要归公;第三,不拿农民一个红薯。”自从宣布这三条后,拿群众红薯的事情就没再发生过。

  遂川县李家坪与百姓“约法六章”

  然而,1928年初,当工农革命军攻进遂川县城时,又出现了新的情况:部队将小商小贩的货物统统没收,甚至连药铺里卖药的激科也拿走了。接着,在遂川县的草林圩,又有当地的老百姓向毛泽东提意见:“工农革命军好是好,可是,他们借了我们的门板去睡觉,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,我家的门板是斗榫的,斗不上号,害得我找门板找了几天。还有啊,战士们睡觉用过的稻草遍地都是,成了牛栏了。”

  1928年1月24日,在遂川县城李家坪,毛泽东向部队提出了六个要注意的问题:“一、上门板;二、捆铺草;三、说话要和气;四、买卖要公平;五、借东西要还;六、损坏东西要赔。”毛泽东又特别说了一段类似绕口令的话来解释:“损坏老百姓的东西,一定要赔偿。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,新缸不如旧缸光,但是赔了总比不赔好。”

  三项纪律、六项注意颁布的结果是:看到工农革命军来了,老百姓不再跑到山上去躲起来了。

none